说到PET-CT,相信都不陌生,这是肿瘤科常用的检查方式,也被称为“查癌神器”。但由于其优点明显,近些年在其他诸多科室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对于此项检查很多患者和医生都存在困扰,比如辐射有多少、哪些人推荐做、哪些人不适宜做……为帮助大家更全面的掌握此项检查方式,下面就来聊聊PET-CT的那些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PET-CT基本知识
(1)什么是PET-CT?
顾名思义,PET-CT由PET图像和CT图像组合而成,结合了正电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 (PET/CT) 的设备进行成像,可在一个程序中提供两者的特殊优势[1-3]:①PET(全称正电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是一项先进的核医学成像技术,利用正电子核素(如18F、11C、15O、13N等)标记葡萄糖等药物作为示踪剂,通过病灶对显像剂的摄取来反映其代谢变化,呈现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代谢功能。②CT(全称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是一种临床已广泛应用且仍在迅速发展的X线断层成像技术,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
来源:摄图网
(2)PET-CT工作流程
人工或半自动PET/CT影像组学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图像采集、特征提取和数据分析3个步骤[4]。
PET/CT影像组学的基本工作流程示意图来源:参考文献[4](3)PET-CT优缺点优点:PET-CT(或PET/CT)不但实现了不同影像模式的优势互补,同时能将PET的功能成像与CT的解剖成像相结合。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空间分辨率,还可以反映分子功能的活动,与疾病的生理、生化过程密切相关[1-3]。其在疾病良恶性诊断、分期、疗效评估以及预后评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逐步成为临床重要的选择。缺点:检查费用高、组织分辨率低、药物依赖性强等。
PET-CT的辐射有多大?安全吗?
众所周知,PET-CT检查会给受检者带来不可避免的医疗照射,而受检者的受照剂量与图像质量及受检者的辐射安全密切相关。受检者的辐射剂量与注射的PET显像剂类型、活度、生物分布、滞留时间及CT扫描参数等因素有关[5-6]。那么,PET-CT的辐射到底有多大?安全风险是不是很高?PET-CT检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通常是指ED,ED的数值最能反映出射线对患者的危险性。此检查致受检者的辐射剂量不仅有来自PET放射性药物的内照射,而且也有来自CT的外照射剂量,它的风险可以通过有效剂量来量化。但对于ED,目前还没有绝对的量化方法[6-7]。PET-CT的辐射剂量为PET和CT所致辐射剂量的总和,所以说PET-CT受检者的ED包括EDPET和 EDCT,即EDTOTAL=EDPET+EDCT。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委员会(UNSCEAR)公布的资料显示:地球上每人每年平均会受到来自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辐射剂量约为2.4mSv(范围为1~13mSv)。而我国规定一名在医院放射科工作的医务人员,每年辐射的接受剂量不能超过20mSv。Jin ChulPaeng博士等通过相关调查统计发现:PET辐射剂量范围为4.43~7.35mSv,平均5.89mSv,CT辐射剂量范围为3.2~9.32mSv,平均6.26mSv,PET-CT总的辐射剂量范围为7.63~16.67mSv[8]。Pek-LanKhong博士等通过相关统计研究发现:男性患者PET-CT的辐射剂量分别为13.45(低剂量)、24.79(中剂量)、31.91(高剂量)mSv;女性患者PET-CT的辐射剂量分别为13.65(低剂量)、24.80(中剂量)、32.18(高剂量)mSv[9]。
来源:参考文献[9]也有研究显示:受检者进行一次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的总有效辐射有效剂量相当于一次局部的(腹部或盆腔)常规CT扫描所产生的辐射剂量。李宁等通过研究发现:受检者受到放射性药物辐射的有效剂量为2.67~6.09 mSv,CT扫描的有效剂量为5.51~16.28 mSv,总的有效剂量为8.30~21.09 mSv;器官的剂量当量为5.93~32.65 mSv,均远远小于剂量阈值[6]。
在临床研究中,诸多研究也发现:在PET-CT扫描中增加剂量主要是取决于CT的扫描模式。所以,降低EDCT是降低EDTOTAL的主要途径,基本方法为降低管电压、增加螺距、缩短扫描时间、减少扫描范围,以及采用有助于降低剂量的新技术。此外,在PET-CT检查完毕后,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有利于放射性显像剂更快的排出体外,进而达到降低人体所受ED的目的。所以说,虽然PET-CT检查具有少量的辐射,但受检者受到的辐射影响有限,说明此检查是一项正当的、合理的、安全可靠的核医学检查,可为受检者提供高效的诊治水平,更好地服务受检者。
哪些人群推荐做PET-CT检查?PET-CT作为一项高端影像学检查,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功能病变、感染与炎症等方面均有应用,可以为临床提供疾病生理和病理诊断信息[1]。(1)肿瘤疾病利用PET-CT 可以发现早期肿瘤,寻找原发和转移灶,鉴别有无肿瘤复发,对肿瘤进行分期和再分期,指导确定肿瘤治疗方案及评价疗效[1]。在脑部肿瘤诊断方面:①18F-FDG PET-CT的RF可有效地区分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胶质母细胞瘤;②可成功地对放射性脑损伤和复发性脑转移作出鉴别诊断;③可提高甲状腺偶发瘤恶性高风险的鉴别。在胸部肿瘤方面,PET-CT对肺癌、淋巴结转移及乳腺癌等疾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以帮助乳腺癌患者在术前个性化预测ALN状态。在腹盆部肿瘤方面:①对肾细胞癌(RCC)和肾淋巴瘤的鉴别诊断能力;②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可显著提高宫颈鳞状细胞癌预测准确度;③可区分前列腺内PCa和非PCa组织,纹理特征还可预测Gleason评分(GS)和诊断淋巴结转移。(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抑郁症方面,有研究发现PET及PET-CT不仅可用于观察抑郁症不同发展阶段脑灌注、代谢及功能改变,还可在体检测神经递质、神经调节因子等物质,揭示重要的神经病理过程,追踪病情变化、探讨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可以用于协助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10]。在痴呆方面,PET-CT在不同亚型的痴呆患者中显示了独特的代谢分布区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合理准确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11]。在帕金森病方面,18F-FDG应用最广,应用价值较高,对早期诊断有效,目前仍是诊断PD 最敏感、有效的影像学方法[12]。(3)心血管疾病PET-CT 的心肌成像被公认为评价心肌活力的「金标准」,也是心肌梗死再血管化 (血运重建) 等治疗前必要的检查。冠心病患者实施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获得心肌存活指数的同时明确代谢异常心肌的心肌受损情况,继而为血管重建术治疗提供有效依据[13]。
研究发现,PET-CT检查在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尤其可以作为敏感性更高的辅助检查手段帮助确立大血管炎的早期诊断[13]。近年来,也有研究发现18F-FDG PET-CT在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结节病、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决策制定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4)感染与炎症据《FDG PET/CT 感染与炎症的诊断应用》指南指出,以下10种疾病可行PET-CT检查。
来源:指南
哪些人群不建议做PET-CT检查?尽管PET-CT检查很常用,适应症广泛,但不建议用于对普通人进行防癌筛查。如对于下述一些情况的患者,符合PET-CT检查适应症,可建议做此项检查:①临床高度怀疑恶性肿瘤时,探查起源不明的肿瘤原发灶;②在确诊恶性肿瘤后,探查肿瘤是否转移,协助肿瘤分级,并制定适宜的个体治疗方案;③探查肿瘤初次治疗后是否有残余病灶或者识别没有症状的复发病灶;④评估肿瘤形态,精确划定放疗范围;⑤穿刺部位具有坏死组织或者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可通过PET-CT引导进行穿刺活检,选取具有代谢活性的肿瘤组织,提高活检准确性。
END
参考文献:
[1]杜名,辛军,PET/CT应用现状及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DOI:10.12117/jccmi.2021.12.015
[2]https://www.iaea.org/resources/rpop/healthprofessionals/nuclear-medicine/pet-ct
[3]文镛,普通CT、增强CT和PET-CT[J].江苏卫生保健,2020-10-15
[4]杨洪星,吉爱兵,宋少莉,PET/CT影像组学研究现状、进展及临床应用[J].肿瘤影像学,DOI:10.19732/j.cnki.2096-6210.2021.06.004
[5]吴一田,耿建华,PET-CT、SPECT及SPECT-CT受检者辐射水平及其生物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装备,DOI: 10.3969/J.ISSN.1672-8270.2017.03.040
[6]李宁,何正中,杨志,杨鸿宇,廖光星,罗煜,柴华,李党生,肖国有,18F-FDG 和18F-FET PET-CT 检查致受检者辐射剂量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1.018
[7]李玉豪,戚忠智,蒋丽莎,李林,PET/CT所致有效剂量[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DOI:10.3760/cma.j.issn.2095-2848.2018.08.012
[8]Kwon HW, Kim JP,Lee HJ, Paeng JC, Lee JS, Cheon GJ, Lee DS, Chung JK, Kang KW. Radiation Dosefrom Whole-Body F-18 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 Nationwide Survey in Korea. J Korean Med Sci. 2016 Feb;31 Suppl1:S69-74.
[9]Huang B, Law MW,Khong PL. Whole-body PET/CT scanning: estimation of radiation dose and cancerrisk. Radiology. 2009 Apr;251(1):166-74.
[10]吴骥,邓玮玮,范敏,江国豪,张春银,PET及PET/CT对抑郁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1003-3289(2019)03-0447-04
[11]向莉,陈祖芝,梅文丽,认知障碍疾病与脑PET /CT 成像的研究进展[J].医药论坛杂志,1672-3422( 2016) 03-0174-03
[12]崔丽莉,程刚,PET/CT 对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008-1062(2018)06-0435-04
[13]吴江,江涛,18F- 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8年第8期(下旬)
[14]沈敏,吴迪,张炎等,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现象与CT技术诊断大血管炎二例[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1671-7368.2014.08.030
[15]杨敏福. 推进 18F-FDG PET/CT 显像在心血管炎症的临床应用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 048(003):181-185.声明:本文为医会宝编辑部整理,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应用!
Hello,艾瑞巴蒂(手动问好)
这是小宝的医学临床实用知识推送
为了让您不错过每一个医学知识与热讯
为了让我们在每个工作日18:10能够见面
小宝来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获取我们的消息
求分享求收藏求点击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