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核医学科柯锐钿医生上线汕头电台《医生来做客》节目,与听众们分享“查癌神器”知多少--揭开PET/CT的神秘面纱。

柯锐钿:副主任医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医疗组长,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汕头大学优秀党员,汕头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委会委员。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13年,主持汕头市科技项目一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项,曾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核医学科进修,多年工作积累了丰富肿瘤影像学诊断经验。
在日常医疗诊疗工作中,医生需要借助不同的辅助检查进行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依据。这些辅助检查包括大家所熟知的B超、CT、MRI等影像检查,但有一种高端的影像学检查,被誉为“查癌神器”,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就是PET/CT。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查癌神器”PET/CT的神秘面纱。希望通过这次科普,使大众对PET/CT检查能够有正确的认识,更希望PET/CT能够及时为广大患者发现早期病变,正确指导治疗,为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精准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什么是PET/CT?
PET/C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中文名为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中文也音译为派特CT,是一种将PET和CT两种先进医学技术结合在一起的高端医学设备。PET可以显示病变的代谢、功能状态,CT显示解剖结构信息,两者优势互补,达到“1+1>2”作用。PET/CT 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一次检查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可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体状况,可以在更早期诊断疾病,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PET/CT工作原理是什么?
PET(正电子放射断层)成像的物质基础是正电子核素,而这些核素也是人体构成的必需元素,将这些具有短半衰期的核素标记到人体组织代谢所需的物质上(如葡萄糖、氨基酸、核酸等),形成显像剂(如18F-FDG等),然后经静脉注射等途径引入人体内,用探测仪器探测这些物质发射出来的射线实现图像的重构。
18F-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是临床最常用的显像剂,能反映体内葡萄糖利用状况。由于癌细胞分裂迅速,新陈代谢旺盛,较正常细胞消耗更大量的葡萄糖,葡萄糖会聚集于代谢特别旺盛的肿瘤细胞组织。经PET/CT扫描显像,就能在图像中显示出来。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PET/CT?
PET/CT在肿瘤诊疗方面的应用占其临床应用的90%以上。利用 PET/CT 可以发现早期肿瘤,寻找原发和转移灶,鉴别有无肿瘤复发,对肿瘤进行分期和再分期,指导确定肿瘤治疗方案及评价疗效等。PET/CT虽然高端,但不推荐普通人用 PET-CT进行常规体检,而是在一定适应症下使用:
1.病灶追根溯源:临床高度怀疑肿瘤,但起源不明,需要找到肿瘤原发病灶;或者以转移瘤为首发表现,寻找原发灶。
2.肿瘤良恶性判断:发现占位性病变,常规普通检查无法确定病灶性质,想要了解病变良恶性。
3.协助分期:已经确诊肿瘤,正确、全面的肿瘤分期直接关系肿瘤治疗方式和治疗方案选择。
4.指导活检或放疗位置:能显示真正具有代谢活性的肿瘤组织,避免穿刺时取到坏死灶,提高活检阳性率。
5.疗效评估:手术后鉴别肿瘤有无残留或复发;放化疗后想判断疗效,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
总之,PET/CT检查可贯穿整个肿瘤的诊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同时还可应用在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阿尔海默病、癫痫);心血管系统(心肌活性评估)等。
PET/CT相对于其它检查有什么优势?
1.病灶的功能代谢变化一般比解剖学变化出现得更早,也更难发现,并且解剖学通常达到一定大小才能被其它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和MRI等)发现,PET/CT可以早期发现病灶功能代谢学改变,并且一次扫描即可得到全身各器官的解剖和代谢学信息,让病灶无处可藏,减少漏诊和误诊。
2.B超、MRI、CT检查发现脏器有肿瘤时,有时很难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特别是在病变早期,而PET/CT检查可以根据恶性肿瘤高代谢的特点做出诊断。
3.对于不确定的病灶,可以指导临床对高代谢部位进行更精准的穿刺病理活检,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PET/CT检查有辐射么?危害大么?
PET/CT检查是一项安全、无创的检查,不会引起人体不适。PET/CT检查所用的18F-FDG是一种放射性药物,受检者在检查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辐射,但其物理半衰期为110分钟,大约10个半衰期就可以全部排出体外。
同时,注射时也会根据患者体重等因素适量给药,以尽量减少辐射剂量。1次全身18F-FDG PET/CT检查辐射剂量约相当于一次腹部增强CT的剂量,其辐射剂量也低于国际安全标准。尽管存在辐射风险,与诊断疾病所获得益处来说,利远大于弊。
出于放射防护的需求,患者也要注意在检查后24小时内都要尽量远离人群,不要过多接触身边人,多喝水加快代谢,同时应避开接触敏感人群,特别是老人、孕妇和小孩。
PET-CT有什么注意事项?
1.活动限制:检查前一天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注射显像剂后静坐等候避免行动或说话、情绪激动;检查时需静卧15分钟左右。以防止肌肉对葡萄糖的过多摄取影响图像质量。
2.饮食控制:检查前至少提前6小时严格禁食(可饮用白开水),不能摄入任何种类的含糖食物或饮料,含葡萄糖的肠外营养或静脉输液也应停用。
3.血糖控制:应最好将血糖浓度控制在<6.1mmol/L,糖尿病患者更是需要注意空腹血糖值<8.3mmol/L为佳,最高不超过11.1mmol/L。超过11.1mmol/L需在医生指导下注射胰岛素;检查前2天需停用二甲双胍。
4.检查前后多喝水,促进显像剂尽快排除。
5.检查时尽量穿宽松、舒适衣服,不要佩戴金属饰品。
6.检查时带齐已有检查资料,并如实向问诊医师告知近期检查、治疗情况,是否有钡餐检查、使用升白药物等特殊情况。
PET/CT检查能否代替活检?
PET/CT是一种影像学检查,可用于筛查癌症,准确率非常高,能够对肿瘤的存在进行非常精确的判断。但其也有假阳性率,不能代替病理活检(活检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所以在确诊癌症时,需要做组织病变病理活检。但在还没有活检的情况下,PET/CT可以帮助寻找到活性高的病灶,从而提高活检的阳性率。
PET/CT检查是否需要住院?
不需要,但需要预留一定时间,常规检查从登记到检查结束大概需要2小时,检查时最好由家属陪同,尤其体质虚弱的老人和小孩。
科室简介: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前身为放射免疫室,成立于1989年,是粤东地区最早开展同位素应用的单位之一。1994年组建成核医学科,同时也是广东省重点专科。科室团队现有10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科室拥有64排128层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双探头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扫描仪(SPECT)、核素多功能仪等设备。其中2023年新引进的全数字化 PET/CT(Discovery MI )是目前业界最高端的PET/CT扫描仪,拥有“两高一低”的特色,即超高分辨率成像、超高灵敏度检测能力以及安全低辐射量的显著优势,为核医学科发展及医院高水平建设增添利器。PET/CT一次扫描就可以获得全身组织器官的结构及代谢的信息,主要应用于各种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肿瘤分期及疗效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病情评估、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等。另外,科室还常规开展ECT显像、核素功能测定及核素治疗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