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安全许可证政策解读

全国辐射安全许可证代办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首届全球华人辐射研究大会在西安召开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1年4月24-27日,首届全球华人辐射研究大会在古都西安召开。本次会议由国际辐射研究协会中国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委员会、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分会、中国核学会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放射卫生专业委员会、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由第四军医大学承办。会议旨在促进核事业与辐射研究领域相关学科的发展,鼓励国内外辐射研究、放射医学等学科领域的华人专家学者之间开展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作为大会主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苏旭所长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辐射研究中心环境与健康系终生教授Tom K. Hei教授,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代表大会热烈欢迎国内外辐射研究、放射医学等学科领域的华人专家学者们,希望本次大会为国内外华人辐射研究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开拓思路、加强合作,促进辐射研究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华东师范大学乔登江院士、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于金明、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会议邀请到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在海外辐射研究领域深有造诣的华人学者8名。还有来自20多个省、市的科研院所、军队和各省疾控、放射防护机构、临床医疗机构的代表,共计1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226篇,其中放射生物学102篇,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28篇,放射医学24篇,非电离辐射33篇,其他39篇。会上有73篇进行了交流,其中大会报告30篇。此外,利用壁报展出了多篇论文。

本次会议在今年3月11日由日本大地震导致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和人类史上遭受的最严重的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25周年的背景下召开,意义深远。

作为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主任,苏旭作了“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应对启示”的报告,指出公众的辐射认知及心理干预是应对的重点。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建立在及时而准确的环境样品监测数据。吉艳琴汇报了利用放化技术研究和识别判核辐射应急事件。刘英介绍了如何在核和放射应急现场实施医学救援。

专程从俄罗斯出访归来的任东青介绍了刚刚结束的全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应急救援25周年学术会议的情况。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茂祥在报告伊始,回顾了切尔诺贝利事故释放的8吨放射性物质使3万km2的98万人受到影响,而日本福岛9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的核电站事故,无不说明核冬天阴霾笼罩,但毋庸置疑的是,也预示着辐射效应与防护研究的春天已经到来。

放射生物学方面,关注基因及蛋白质网络的综合作用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与会的8位海外华人教授,给会议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Hei教授介绍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微束装置,可用α粒子或质子照射单个细胞,进行旁效应研究,提出非靶效应对放疗患者和放射学操作的患者有潜在影响;加利福尼亚大学辐射肿瘤室的李健健,介绍了辐射抗性的肿瘤干细胞的信号网络;新泽西州强生医学院放射肿瘤系放射与肿瘤生物部主任沈智渊,关注了辐射DNA损伤修复对临床实践的影响;美国希望城医学中心辐射生物学部肿瘤生物学室的沈炳辉,报告了辐射致DNA损伤诱发的FEN1核酶翻译后修饰的研究;新墨西哥州立大学药物科学部的刘克建,用电子顺磁共振(EPR)监测了体内肿瘤细胞的氧分压;Louisville大学儿科学与辐射肿瘤学部的蔡露,用低剂量辐射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密执安大学辐射肿瘤学部辐射与癌症生物学室的孙毅,认为SCF E3泛素连接酶是放射增敏的靶;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病理学部的高建新,认为PIWIL2是DNA损伤的关键基因。

放射生物基础研究领域的前沿,与射线临床应用结合得愈来愈紧密,从基础到临床的新领域——转化研究方兴未艾。临床放射肿瘤学的发展,得益于医学影像学和放疗技术的发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过度检查和治疗会引发二次癌症。山东肿瘤医院于金明院长的报告中提到,每1000个做CT检查的患者中,就有1例超额癌症的发生。美国每年因CT扫描导致29000例的超额癌症,其中有15000例的超额死亡。新技术的应用中有诸多值得反思之处。

国内的放射生物学研究也在走向与临床结合的方向。吉林大学刘晓冬及其团队研究了自噬性细胞死亡对放疗逆转肿瘤多药耐药过程的作用。第四军医大学赵涛关注HIF-1介导的代谢转换在肿瘤远端转移中的作用。中国医科院放射医学所王小春研究了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放疗患者的miRNA表达图谱。苏州大学焦旸、徐加英分别探讨了TOB1蛋白和血根碱对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杨巍用沉默survivin基因增强人肝细胞癌的放射敏感性。

在基础研究领域,深入探讨电离辐射的作用靶点及修复机制,关注天然辐射及重离子的生物学损伤,探求更有潜力的生物剂量计。我国惟一的“国际居里夫人奖”获得者张杰,报告了控制翻译过程的肿瘤蛋白在DNA损伤感知和修复中的作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委员周平坤探讨了DNA-PKcs调节DNA修复与细胞有丝分裂进程及其偶联机制。复旦大学放医所邵春林致力于电离辐射旁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辐射所刘建香检测了高氡地区温泉对居民遗传学指标的影响;中科院近代物理所胡步荣研究了重离子辐射的DNA损伤。辐射所刘青杰研究得出淋巴细胞线粒体基因表达有一定的剂量响应规律;苏州大学王畅初步研究氨基酸靶标用于急性辐射损伤的生物剂量估计。

辐射损伤救治方面,苏州大学的樊赛军认为3,3二吲哚甲烷有望作为辐射防护新药。第三军医大学王军平和第四军医大学郭娟等分别提出TMP-GH融合蛋白和丹参素有辐射损伤作用。第二军医大学的蔡建明发现了氢气的辐射防护效应,复旦大学放医所潘燕也得出硫化氢有类似作用的结论。针对贫铀危害,第三军医大学郝玉徽研究得出锌有解毒作用。

辐射防护方面,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王月兴研究了高纯锗探测器的刻度效率问题。北京市疾控中心的马永忠对加速器机房的屏蔽性能进行分析。辐射所林志凯开发中子防护材料。会议还吸纳了辐射材料研究方面的成果,来自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涉及辐射降解、交联与改性。

在非电离辐射领域,浙江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许正平探讨了环境主要电磁辐射对细胞的影响及分子机制;包家立提出电磁剂量限值的理论。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的曹兆进提交了电磁辐射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第四军医大学刘海强观察了电磁脉冲对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这是一届多学科的盛会,充分反映了多学科的融合和交流。苏州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童建对辐射毒理基因组学研究提出了分子作用网络的概念。李健健博士亦有所言:“既然信号途径的各种因子是联合作用的,那么,我们研究信号途径的人们也应联合起来”(Since all the components in a signaling pathway collaborate, the people who study the signaling pathway must collaborate. )

合作成为辐射研究的主旋律。首次华人大会的召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和合作契机。下届大会3年后将在苏州大学召开,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卫学院曹建平院长热情致辞,欢迎大家到以小桥流水人家和古典园林著称的苏州。

3年后,在苏州再相聚!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Copyright 辐射安全许可证代办 | 网站地图sitemap.htm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内容收集整理自互联网 ,如不慎侵权,请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