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08/04/41
核心结论:放弃退税权利本身无直接处罚,但意味着放弃利益
对企业的影响:真金白银的损失与潜在风险
直接经济损失与现金流压力: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一次性退还,是国家为了给企业纾困解难、注入现金流的重要举措。以上海和汇体育赛事策划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2022年成功申请到60余万元的增量留抵退税款,这笔资金有效保障了企业在疫情等不利影响下的有序经营。如果企业选择不申请,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了这本可到账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资金,增加了自身的资金周转压力。 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关注:虽然放弃权利不直接违法,但如果一家企业符合退税条件却长期不申请,这种行为本身可能被税务系统标记为“异常”。税务机关可能会产生疑问:企业为何要放弃本应享有的利益?这是否暗示着企业在财税处理上存在其他问题?从而可能增加被重点关注或稽查的概率。 影响纳税信用评价:积极并按时进行纳税申报(包括退税申请)是税务部门评估企业纳税信用的重要参考因素。虽然偶尔一次不申请退税可能不会立即导致信用降级,但这种消极对待纳税事项的行为,如果成为常态,可能会对企业的纳税信用记录产生负面影响。而低的纳税信用等级,可能会在企业未来申请贷款、参与项目招投标、享受其他税收优惠时带来阻碍。
对个人的影响:个税退税的取舍
明确的权利放弃:和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后需要补税不同,申请退税完全是纳税人的权利。如果你不去申请,税务机关不会主动催促或处罚,但你也将无法拿回多缴的税款。 常见可退税情形:了解自己是否可以退税很重要。通常,如果你在年度内有符合条件但未及时申报的专项附加扣除(如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或者因为年中就业、退职导致扣除不充分,年度汇算时就可能产生退税。不申请就等于放弃了这部分本该属于你的可支配收入。
关键区别:放弃退税 vs 未依法补税
放弃退税:是放弃收回本属于自己的钱,通常无直接法律责任。 未依法补税:如果在年度汇算后,你属于需要补税的纳税人(预缴税款少于应纳税额),并且超过了规定的限额(例如综合所得年收入额超过12万元且补税金额超过400元),就必须依法办理补税。如果未按规定补缴,经税务机关通知后仍不缴纳,则可能面临滞纳金甚至罚款,并会被记入个人纳税信用档案。这一点务必要分清!
操作建议与笔者的观点
- 1
定期核查:企业和个人都应养成定期核查自身纳税情况的习惯,特别是每年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和新的税收政策出台后。 - 2
主动申请:一旦确认符合退税条件,请务必通过官方渠道(如上海市电子税务局、“个人所得税”APP)主动提交申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3
善用咨询:对政策有疑问,可以拨打纳税服务热线12366或咨询主管税务机关,获取权威解答。
